51单片机 | 点亮第一个LED | LED 闪烁实验 | LED流水灯实验

文章目录

  • 一、51单片机GPIO介绍
  • 1.GPIO概念
  • 2.GPIO 结构框图与工作原理
  • 2.1 P0端口
  • 2.2 P1端口
  • 2.3 P2端口
  • 2.4 P3端口
  • 2.5 要点
  • 二、LED简介
  • 三、硬件设计
  • 四、软件设计
  • 1.点亮第一个LED
  • 2.LED 闪烁实验
  • 2.1 通过 KEIL 软件仿真查看延时时间
  • 3.LED流水灯实验
  • 五、实验现象
  •   本节介绍在程序中操作51单片机的GPIO口输出高低电平使开发板上的LED灯点亮。

    一、51单片机GPIO介绍

    1.GPIO概念

      GPIO(general purpose intput output)是通用输入输出端口的简称,可以通过软件来控制其输入和输出。51 单片机芯片的 GPIO 引脚与外部设备连接
    起来,从而实现与外部通讯控制以及数据采集的功能。不过 GPIO 最简单的应用还属点亮 LED 灯了,只需通过软件控制 GPIO 输出高低电平即可。当然 GPIO还可以作为输入控制,比如在引脚上接入一个按键,通过电平的高低判断按键是否按下。
      我们开发板上使用的 51 单片机型号是 STC89C52STC89C516,此芯片共有40 引脚,芯片引脚图如下图所示:

    51 单片机引脚可以分为这么几大类:

  • 电源引脚:引脚图中的 VCCGND 都属于电源引脚。
  • 晶振引脚:引脚图中的 XTAL1XTAL2 都属于晶振引脚。
  • 复位引脚:引脚图中的 RST/VPD 属于复位引脚,不做其他功能使用。
  • 下载引脚:51 单片机的串口功能引脚(TXDRXD)可以作为下载引脚使用
  • GPIO 引脚:引脚图中带有 Px.x 等字样的均属于 GPIO 引脚。从引脚图可以看出,GPIO 占用了芯片大部分的引脚,共达 32 个,分为了 4 组,P0P1P2P3,每组为 8 个 IO,而且在 P3 组中每个 IO 都具备额外功能,只要通过相应的寄存器设置即可配置对应的附加功能,同一时刻,每个引脚只能使用该引脚的一个功能。
  •   下面,我们介绍这么多GPIO管脚中每个管脚具体有什么功能。可以查阅 STC89CXX 芯片数据手册获取信息。

    2.GPIO 结构框图与工作原理

      我们使用的 51 单片机 GPIO 分为 P0P1P2P3 口,下面分别来介绍其内部结构框图与工作原理。

    2.1 P0端口

      P0 端口含有 8 位引脚,下图为其中一个,其它几个与之完全一致,因此只需了解当中一个即可。如下图所示:

    由上图可见,P0 端口由锁存器、输入缓冲器、切换开关、一个非门、一个与非门及场效应管驱动电路构成。再看图的最右边,标号为 P0.x 引脚的图标,也
    就是说 P0.x 引脚可以是 P0.0P0.7 的任何一位,即在 P0口有 8 个与上图相同的电路组成。
      下面介绍组成P0口的每个单元部分:

  • 输入缓冲器
      在 P0 口中,有两个三态的缓冲器,在学数字电路时,我们已知道,三态门有三个状态,即在输出端可以是高电平低电平,同时还有一种就是高阻状态(或称为禁止状态),大家看上图,上面一个是读锁存器的缓冲器,也就是说,要读取 D 锁存器输出端 Q 的数据,那就得使读锁存器的这个缓冲器的三态控制端(上图中标号为‘读锁存器’端)有效。下面一个是读引脚的缓冲器,要读取 P0.x 引脚上的数据,也要使标号为‘读引脚’的这个三态缓冲器的控制端有效,引脚上的数据才会传输到我们单片机的内部数据总线上。

  • D 锁存器
      构成一个锁存器,通常要用一个时序电路,时序的单元电路在学数字电路时我们已知道,一个触发器可以保存一位的二进制数(即具有保持功能),在 51 单片机的 32 根 I/O 口线中都是用一个 D 触发器来构成锁存器的。大家看上图中的 D 锁存器,D 端是数据输入端,CP(CLK)是控制端(也就是时序控制信号输入端),Q 是输出端,Q 非是反向输出端。
      对于 D 触发器来讲,当 D 输入端有一个输入信号,如果这时控制端 CP 没有信号(也就是时序脉冲没有到来),这时输入端 D 的数据是无法传输到输出端 Q 及反向输出端 Q 非的。如果时序控制端 CP 的时序脉冲一旦到了,这时 D 端输入的数据就会传输到 QQ 非端。数据传送过来后,当 CP 时序控制端的时序信号消失了,这时,输出端还会保持着上次输入端 D 的数据(即把上次的数据锁存起来了)。如果下一个时序控制脉冲信号来了,这时 D 端的数据才再次传送到 Q 端,从而改变 Q 端的状态。

  • 多路开关
      在 51 单片机中,当内部的存储器够用(也就是不需要外扩展存储器时,这里讲的存储器包括数据存储器及程序存储器)时,P0 口可以作为通用的输入输出端口(即 I/O)使用,对于 8031(内部没有ROM)的单片机或者编写的程序超过了单片机内部的存储器容量,需要外扩存储器时,P0 口就作为‘地址/数据’总线使用。那么这个多路选择开关就是用于选择是做为普通 I/O 口使用还是作为‘数据/地址’总线使用的选择开关了。大家看上图,当多路开关与下面接通时,P0 口是作为普通的 I/O 口使用的,当多路开关是与上面接通时,P0 口是作为‘地址/数据’总线使用的。

  • 场效应管输出驱动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P0 口的输出是由两个 MOS 管组成的推拉式结构,也就是说,这两个 MOS 管一次只能导通一个,当 V1 导通时,V2 就截止,当 V2 导通时,V1 截止。

  • 与非门、非门

  •   前面我们已将 P0 口的各单元部件进行了一个详细的讲解,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P0 口做为 I/O 口及地址/数据总线使用时的具体工作过程:

  • 作为 I/O 端口输出使用时的工作原理
      P0 口作为 I/O 端口使用时,多路开关的控制信号为 0(低电平),看上图中的红线部份,多路开关的控制信号同时与与非门的一个输入端是相接的,我们知道与门的逻辑特点是“全 1 出 1,有 0 出 0”,那么控制信号是 0 的话,这时与门输出的也是一个 0(低电平),与门的输出是 0,V1 管就截止,在多路控制开关的控制信号是 0(低电平)时,多路开关是与锁存器的 Q 非端相接的(即 P0 口作为 I/O 口线使用)。
      P0 口用作 I/O 口线,其由数据总线向引脚输出(即输出状态 Output)的工作过程:当写锁存器信号 CP 有效,数据总线的信号→锁存器的输入端→D 锁存器的反向输出 Q 非端→多路开关→V2 管的栅极→V2 的漏极到输出端 P0.X。前面我们已讲了,当多路开关的控制信号为低电平 0 时,与门输出为低电平,V1 管是截止的,所以作为输出口时,P0漏极开路输出,类似于 OC 门,当驱动上接电流负载时,需要外接上拉电阻。
      下图就是由内部数据总线向 P0 口输出数据的流程图(红色箭头):
  • 作为 I/O 端口输入使用时的工作原理
      数据输入时(读 P0 口)有两种情况:
  • 读引脚
    读芯片引脚上的数据,读引脚数时,读引脚缓冲器打开(即三态缓冲器的控制端要有效),通过内部数据总线输入,请看下图(红色箭头)。
  • 读锁存器
    通过打开读锁存器三态缓冲器读取锁存器输出端 Q 的状态,请看下图(红色箭头)

    因为现在 STC 51 单片机内存已经足够使用,所以也用不到通过 P0 口外扩存储器,对于 P0 口作为外扩存储器时的工作原理这里就不叙述。
  • 2.2 P1端口

      P1 口的结构最简单,用途也单一,仅作为数据输入/输出端口使用。输出的信息有锁存,输入有读引脚和读锁存器之分。P1 端口的结构见下图:

    由图可见,P1 端口与 P0 端口的主要差别在于:P1 端口用内部上拉电阻 R 代替了 P0 端口的场效应管 V1,并且输出的信息仅来自内部总线。由内部总线输出的数据经锁存器反相和场效应管反相后,锁存在端口线上,所以,P1 端口是具有输出锁存的静态口。
      由上图可见,要正确地从引脚上读入外部信息,必须先使场效应管关断,以便由外部输入的信息确定引脚的状态。为此,在作引脚读入前,必须先对该端口写入 1。具有这种操作特点的输入/输出端口,称为准双向 I/O 口。8051 单片机的 P1P2P3 都是准双向口。P0 端口由于输出有三态功能,输入前端口线已处于高阻态,无需先写入 1 后再作读操作。
      单片机复位后,各个端口已自动地被写入了 1,此时,可直接作输入操作。如果在应用端口的过程中,已向 P1 一 P3 端口线输出过 0,则再要输入时,必须先写 1 后再读引脚,才能得到正确的信息。此外,随输入指令的不同,P1 端口也有读锁存器与读引脚之分。

    2.3 P2端口

      P2 端口的结构见下图:

    由图可见,P2 端口在片内既有上拉电阻,又有切换开关 MUX,所以 P2 端口在功能上兼有 P0 端口和 P1 端口的特点。这主要表现在输出功能上,当切换开关向下接通时,从内部总线输出的一位数据经反相器和场效应管反相后,输出在端口引脚线上;当多路开关向上时,输出的一位地址信号也经反相器和场效应管反相后,输出在端口引脚线上。
      对于 8031 单片机必须外接程序存储器才能构成应用电路(或者我们的应用电路扩展了外部存储器),而 P2 端口就是用来周期性地输出从外存中取指令的地址(高 8 位地址),因此,P2 端口的多路开关总是在进行切换,分时地输出从内部总线来的数据和从地址信号线上来的地址。因此 P2 端口是动态的 I/O 端口。输出数据虽被锁存,但不是稳定地出现在端口线上。其实,这里输出的数据往往也是一种地址,只不过是外部 RAM 的高 8 位地址。
      P2 口既可作为 I/O 口使用,也可作为地址总线使用,通常主要用作 I/O 口使用,地址总线使用不作分析。

    2.4 P3端口

      P3 口是一个多功能口,它除了可以作为 I/O 口外,还具有第二功能P3 端口的结构见下图:

    由上图可见,P3 端口和 P1 端口的结构相似,区别仅在于 P3 端口的各端口线有两种功能选择。当处于第一功能时,第二输出功能线为 1,此时,内部总线信号经锁存器和场效应管输入/输出,其作用与 P1 端口作用相同,也是静态准双向 I/O 端口。当处于第二功能时,锁存器输出 1,通过第二输出功能线输出特定的内含信号,在输入方面,即可以通过缓冲器读入引脚信号,还可以通过替代输入功能读入片内的特定第二功能信号。由于输出信号锁存并且有双重功能,故P3 端口为静态双功能端口。

    2.5 要点

      上述是把 51 单片机的 P0P1P2P3 口内部结构及原理,需要记住以下几点:

  • P0 口是漏极开路,要使其输出高电平,必须外接上拉电阻,通常选择4.7K~10K 阻值。P0P1P2可以既输出高电平又输出低电平。
  • P0P1P2 几乎都用作普通 I/O 口使用,既可作为输入,又可作为输出。
  • P3 口既可用作普通 I/O 口,又可作为第二功能使用,比如串口、外部中断、计数器等。
  • 二、LED简介

      LED 即发光二极管。它具有单向导电性,通过 5mA 左右电流即可发光,电流越大,其亮度越强,但若电流过大,会烧毁二极管,一般我们控制在 3 mA-20mA之间,通常我们会在 LED 管脚上串联一个电阻,目的就是为了限制通过发光二极管的电流不要太大,因此这些电阻又可以称为“限流电阻”。当发光二极管发光时,测量它两端电压约为 1.7V,这个电压又叫做发光二极管的“导通压降”。下图左右分别为直插式发光二极管和贴片式发光二极管实物图。发光二极管正极又称阳极,负极又称阴极,电流只能从阳极流向阴极。直插式发光二极管长脚为阳极,短脚为阴极。仔细观察贴片式发光二极管正面的一端有彩色标记,通常有标记的一端为阴极。

    使用发光二极管需要注意:

  • 电流控制在 3 mA-20mA之间
  • 由于其具有单向导电性,因此,正负极不要接反
  • 三、硬件设计

      开发板上 LED 模块电路如下图所示:

      在前面我们介绍过如何查看原理图,相同网络标号表示它们是连接在一起的,因此 D1-D8 连接到单片机的 P20-P27 口。图中 LED 采用共阳接法,即所有LED 阳极管脚接电源 VCC,阴极管脚通过一个 470 欧的限流电阻接到 P2 口上。根据前面 LED 的介绍我们知道,要让 LED 发光即对应的阴极管脚应该为低电平,若为高电平则熄灭。因此,如果要想 51 单片机控制 LED,就必须通过单片机管脚在 P2 口上输出低电平

    四、软件设计

    1.点亮第一个LED

      所实现的功能就是:点亮 D1 指示灯,即让 P2.0 管脚输出一个低电平。
      我们直接复制前面创建好的工程模板,将复制过来的模板文件夹重新命名为“2-点亮第一个LED”。打开工程直接在 main.c 源文件内进行编程,main.c 内代码如下:

    /*
    实验名称:点亮第一个 LED
    接线说明:
    实验现象:下载程序后“LED 模块”的 D1 指示灯点亮
    */
    
    #include "reg52.h"
    
    //将P2.0管脚定义为LED1
    sbit LED1 = P2^0;
    
    void main()
    {
    	//P2.0管脚输出低电平,即可点亮第一个LED灯
    	LED1 = 0;
    	while (1)
    	{
    			
    	}
    }
    

    至此,整个程序就编写完成,我们编译一下,如下图所示:

    可以看到没有错误,也没有警告。从编译信息可以看出,我们的代码占用FLASH 大小为:19 字节,所用的 SRAM 大小为:9 个字节(9+0)。这里我们解释一下,编译结果里面的几个数据的意义:

  • code:表示程序所占用 FLASH 的大小。
  • data:数据储存器内部 RAM 占用大小。
  • xdata:数据储存器外部 RAM 占用大小。
  • 有了这个就可以知道你当前使用的 flashsram 大小了。一定要注意的是程序的大小不是.hex 文件的大小,而是编译后的 codedata 之和。

    2.LED 闪烁实验

      完成点亮第一个LED灯后可再控制 D1 指示灯闪烁,即间隔一段时间点亮和熄灭 D1 指示灯。如果要实现 LED 闪烁,只需循环让 D1 指示灯先亮一会后熄灭。这里就有一个延时问题,如何来产生延时呢?利用延时函数。延时函数如下:

    /*
    函 数 名 : delay_10us
    函数功能 : 延时函数,ten_us=1 时,大约延时 10us
    输 入 : ten_us
    */
    void delay_10us(u16 ten_us)
    {
    	while (tenus--);
    }
    

    可以发现:到函数形参 ten_usu16 类型的,这个似乎不是 C 语言数据类型关键字,这是我们重定义的数据类型,如下:

    typedef unsigned int u16; //对系统默认数据类型进行重命名
    typedef unsigned char u8;
    

    使用关键字 typedef 对系统默认数据类型 unsigned intunsigned char重新命名,主要是方便我们代码的书写和变量类型的查看。u16 即代表该变量是16 位的无符号整型数据,u8 代表该变量是 8 位的无符号字符型数据。有了这个就知道参数的传送范围,不能超过形参定义的范围。
      我们直接复制前面创建好的工程模板,将复制过来的模板文件夹重新命名为“3-LED灯闪烁实验”。打开工程直接在 main.c 源文件内进行编程,main.c 内代码如下:

    /*
    实验名称:LED灯闪烁实验
    接线说明:
    实验现象:下载程序后“LED 模块”的 D1 指示灯闪烁
    */
    
    #include "reg52.h"
    
    typedef unsigned char u8;
    typedef unsigned int u16; //对系统默认数据类型进行重命名
    
    /*
    函 数 名 : delay_10us
    函数功能 : 延时函数,ten_us=1 时,大约延时 10us
    输 入 : ten_us
    */
    void delay_10us(u16 ten_us)
    {
    	while (tenus--);
    }
    
    //将P2.0管脚定义为LED1
    sbit LED1 = P2^0;
    
    void main()
    {
    	while (1)
    	{
    		LED1 = 0; //点亮
    		delay_10us(50000); //大约延时450ms
    		LED1 = 1; //熄灭
    		delay_10us(50000);
    				
    	}
    }
    

    至此,整个程序就编写完成,我们编译一下,如下图所示:

    可以看到没有错误,也没有警告。

    2.1 通过 KEIL 软件仿真查看延时时间

      上述代码中我们传递实参是 50000,得到的延时大约是 450ms,如何来验证呢?可以通过 KEIL 自带的软件仿真功能,操作如下:

  • 打开实验工程,点击魔术棒,选择“Target”选项卡,在 Xtal(MHz)文本框中输入 12M,该值表示开发板上实际使用外部晶振大小,如果开发板上使用外部晶振是 11.0592M,则修改为对应值。然后点击 OK。
  • 点击仿真按钮,进入仿真界面,如下所示:
  • 点击 RST 按钮,重新复位系统参数,此时参数列表中 sec 则为 0,然后在所要查看调试的代码数字前面用鼠标左键双击即可出现“红色块”,我们称之为断点。如果再次双击,即可取消该断点。当点击红色标记 8 运行的时候就能直接运行到我们设置的断点处。
  • 当点击红色标记 8 运行时,可以看到黄色箭头直接定位到 36 行代码,也就是我们刚才设置的第一个断点位置,此时参数列表中 sec 时间是 0.00039s。
  • 再次点击红色标记 8 运行时,此时黄色箭头指向第 37 行代码,此时 sec为 0.450601s。

    将现在这个时间减去上一步的 sec 时间就可以得到 delay_10us(50000)运行的实际时间了。再次点击仿真按钮则可退出仿真界面,回到程序编辑界面。
  • 3.LED流水灯实验

      左右流水灯即依次将D1-D8指示左右循环点亮。我们直接复制前面创建好的工程模板,将复制过来的模板文件夹重新命名为“4-LED流水灯实验”。打开工程直接在 main.c 源文件内进行编程,main.c 内代码如下:

    /*
    实验名称:LED流水灯实验
    接线说明:
    实验现象:下载程序后“LED模块”的D1-D8指示左右点亮
    */
    
    #include "reg52.h"
    #include "intrins.h"
    
    //适用宏定义将P2端口定义,低位是P2.0,高位是P2.7
    #define LED_PORT P2	  
    typedef unsigned char u8;
    typedef unsigned int u16;
    
    /*
    函 数 名 : delay_10us
    函数功能 : 延时函数,ten_us=1 时,大约延时 10us
    输 入 : ten_us
    */
    void delay_10us(u16 ten_us)
    {
    	while (ten_us--);
    }
    
    
    
    void main()
    {
    	u8 i = 0;
    	LED_PORT = ~0x01;
    	delay_10us(50000);
    	while (1)
    	{  	
    
    		//方法1:使用移位+循环实现流水灯
    //		for(i=0;i<8;i++)
    //		{
    //			LED_PORT=~(0x01<<i);	//将1右移i位,然后取反将结果赋值到LED_PORT
    //			delay_10us(50000);
    //		}
    
    		//方法2:使用循环+_crol_或_cror_函数实现流水灯
    		//0从低位移到高位,左移
    		for (i=0;i<7;i++)
    		{
    		 	LED_PORT = _crol_(LED_PORT,1);
    			delay_10us(50000);
    		}	
    		//0再从高位移到低位,右移
    		for (i=0;i<7;i++)
    		{
    			LED_PORT = _cror_(LED_PORT,1);
    			delay_10us(50000);
    		}
    	}
    }
    

    至此,整个程序就编写完成,我们编译一下,如下图所示:

    可以看到没有错误,也没有警告。

    左移函数是_crol_(),右移函数是_cror_(),这两个函数中分别传入两个参数:要移到的值与要移动的位数。要使用这两个函数在我们的程序中必须包含 intrins.h 头文件。该移位函数实现的移位功能就相当于一个队列内循环移动,如果是左移,那么最高位就被移到最低位了,次高位变为最高位,依次类推。

    下面列举for循环LED_PORT端口状态值,如下所示:

    初始状态:LED_PORT=1111 1110
    i=0:LED_PORT=1111 1101
    i=1:LED_PORT=1111 1011
    i=2:LED_PORT=1111 0111
    i=3:LED_PORT=1110 1111
    i=4:LED_PORT=1101 1111
    i=5:LED_PORT=1011 1111
    i=6:LED_PORT=0111 1111
    

    五、实验现象

    1. 点亮第一个 LED,可以看到开发板上 LED 模块 D1指示灯点亮。
    2. LED 闪烁实验,可以看到开发板上 LED 模块 D1 指示灯闪烁。
    3. LED 流水灯实验,可以看到开发板上 LED 模块 D1-D8 指示灯左右循环流水。
    物联沃分享整理
    物联沃-IOTWORD物联网 » 51单片机 | 点亮第一个LED | LED 闪烁实验 | LED流水灯实验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