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M32中栈、堆、全局区、常量区、代码区、RAM和ROM的详细分析

STM32中栈、堆、全局区、常量区、代码区、RAM、ROM的分析

1、堆、栈区:

STM32中堆栈是为了存储不同信息而开辟的空间,具体对应于启动文件中的head和stack所定义的内存空间。
STM32中,堆向高地址增长,栈向低地址增长。

堆:是用户调用malloc时申请的内存空间。
栈:临时创建的局部变量(一般的局部变量+const修饰的局部变量),函数入口参数,函数返回值存放在栈区。

2、全局区(静态区)

全局区有.bss、.data段组成,可读可写
①.bss段:未初始化的全局变量、初始化为0的全局变量、初始化为0的静态变量存放在.bss段。
②.data段:已经初始化的全局变量存放在.data段,静态变量存放在.data段,const定义的全局变量存放在.rodata段。

3、常量区

①字符串存放在常量区
②常量区的内容不可修改

4、代码区

程序执行的代码,存放在代码区。

那么这些个区和实际的内存之间什么关系呢?

我们知道,一般选择STM32会考虑其RAM、ROM(即FLASH),RAM的特点是掉电丢失数据,仅在上电运行时存储数据。ROM的特点是掉电不丢失数据,一般用来存储代码和常量区数据。
至此我们可知:堆、栈、全局区(.bss段、.data段)都是存放在RAM中,而代码区和常量区的内容编译后存放在RAM中。
即:
RAM :堆 + 栈 + 全局区(.bss段、.data段))
ROM:代码区+常量区

我们在KEIL编译框下面,可以看到,Code、RO-data、RW-data、ZI-data四个部分,分别代表:代码占用空间、只读常量占用空间、已初始化的可读可写的变量占用空间、未初始化的可读可写变量。
此时:
RAM = RW-data + ZI-data
ROM = Code + RO-data + RW-data

物联沃分享整理
物联沃-IOTWORD物联网 » STM32中栈、堆、全局区、常量区、代码区、RAM和ROM的详细分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