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时序数据分析技术综述

作者:禅与计算机程序设计艺术

1.简介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在人类活动与社会经济中的种种数据呈现出一种新的模式,其中空间时序数据的处理及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与传统时间序列数据不同的是,空间时序数据往往含有更多的维度信息,如位置、时间、年龄、设备等,因此对其进行有效分析必不可少。

空间时序数据分析是指对空间上或者多维度的数据进行分析,其目的是为了了解复杂的生态系统或者经济活动过程中各种变量随时间、空间变化的规律。根据所研究的对象不同,空间时序数据分析可分为地理空间数据分析(Geospatial Data Analysis)、气象空间数据分析(Meteorological Spatial Data Analysis)、自然空间数据分析(Natural Spatial Data Analysis)等。

近几年来,随着空间时序数据分析相关的技术领域蓬勃发展,不同领域的专家也纷纷涌现,形成了一股浩浩而归的国际化空间时序数据分析学术生态。然而由于空间时序数据的特点,这些学术会议或者期刊上的研究文章都面临着“雷声大,雨点小”的局面。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空间时序数据分析是一门新兴的学术研究领域,尤其是在互联网和云计算技术日益发达的当下,如何有效地将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便成为需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回应这个需求,本文试图从国内外的空间时序数据分析领域发掘相关的研究成果,总结其主要的技术发展路线、发展趋势和核心关键算法,并结合现实世界中的实际应用场景,分析如何利用空间时序数据实现更好的科学研究和应用。

2.背景介绍

2.1 定义

空间时序数据(Spatio-Temporal Data)是由空间坐标、时间戳和测量值组成的三元组的数据集合。这种数据结构可以精确地反映事件发生的空间及时间分布。该数据类型包括了两类:静态和动态数据。

静态数据是指不随时间变化的数据,例如气候数据、全球航天器数据等。它的典型代表是遥感影像数据。

动态数据是指随时间变化的数据,它可以反映不同地区、不同时段或不同因素之间的联系和变化情况,包括经济数据、地震、交通流量、社会犯罪、科研数据、教育数据等。动态数据通常具备三个要素:位置、时间和观察值。位置可以用经纬度坐标描述,时间可以用日期时间表示;观察值可以是单个值或多个连续值。

2.2 发展历史

空间时序数据分析起源于气象领域。传统的地理信息系统通常采用由气象部门提供的观测数据作为基础,通过空间统计方法来描述地表风、水汽、降水等相关气象参数。随着人们对大气的关注逐渐增长,气象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其他领域,例如用于环境保护的气象监测、用于城市交通运输的地理信息服务等。同时,由于地理分布和自然物理特性等因素的影响,陆地、海洋、空中和地下的空间分布相互联系紧密。基于空间分布特性的数据分析又引申出了相关的研究方向,如空间多普勒效应、空间过程模型等。

但是,随着空间时序数据的广泛应用,另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出现——空间时序数据分析。传统的空间时序数据分析通常仅限于特定领域,比如气象、地震、交通流量、社会犯罪、科研数据等。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由于地理分布数据的分布式采集、存储、处理等功能得到高度发挥,使得空间时序数据成为了一种多样性很高、数据规模很大的新类型数据。由于多维度数据的价值,空间时序数据分析发展了许多新领域的研究:

地理空间数据分析(Geospatial Data Analysis):主要研究地理空间数据的分析方法、工具、应用,包括空间动态建模、特征提取、空间关系推理、空间聚类、地理空间信息检索、空间可视化等。

气象空间数据分析(Meteorological Spatial Data Analysis):探讨空间时序气象数据获取、整理、分析的方法、工具、应用等。

自然空间数据分析(Natural Spatial Data Analysis):围绕原始数据采集、管理、融合、预处理、挖掘等环节探讨空间数据挖掘和分析的理论和方法。

随着现代空间时序数据分析技术的快速发展,相关的算法和工具也迅速增加。但是,国内空间时序数据分析相关领域的学者们仍然存在一些共同的困境,即缺乏统一的分析手册和平台。

3.基本概念术语说明

3.1 时序数据

时序数据(Time series data)是时间序列数据(Time sequence data)的简称,它是由系统或对象的观察、记录及记录的时间顺序组合而成的数据集合。每个数据项都带有着对应的时间戳,能够反映时间演进的走势。

时序数据包括以下几类:

观测数据(Observation data): 观测数据是指系统或对象的真实值,以数字的形式记录在某个时间点上,如温度、湿度、电压、光照强度、卫星图像、道路状况等。

监测数据(Monitoring data): 监测数据是指系统或对象的观察、记录及记录的时间顺序组合而成的数据集合,是观测数据的一些先决条件,比如对一个系统或对象进行持续的观察、记录和保存,或在一个系统或对象上安装相关仪器。

计数数据(Counting data): 计数数据是指系统或对象在一个时间段内的发生次数,常用的计数指标有事件发生频率、总体运行时间、平均间隔时间等。

状态数据(Status data): 状态数据是指系统或对象在某一时刻处于的某一种特定的状态,如系统当前是否正常工作、设施设备是否可用等。

3.2 空间数据

空间数据(Spatial data)是由地理位置信息所组成的数据。其中的每一个数据项都对应着唯一的地理位置坐标,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特定地点的数据。

空间数据包括以下几类:

矢量数据(Vector data): 矢量数据是指由一系列具有位置和方向的几何元素组成的数据,如道路、河流、城市、商业设施、电子地图等。矢量数据可以用来表示变化的和不规则的空间,并且适合用来做空间分析、地理信息系统等任务。

栅格数据(Raster data): 栅格数据是指一种以矩阵形式存储的地理信息数据。栅格数据只能用于预测地理信息,不能用于空间分析。一般地,栅格数据用于地图制图、制图软件、航天影像、遥感影像等领域。

3.3 空间时序数据

空间时序数据(Spatio-temporal data)是由空间坐标、时间戳和测量值组成的三元组的数据集合,它的结构类似于时序数据。

空间时序数据的特点在于它包含三维信息,包括空间位置和位置变动方向(时间维度)。空间时序数据包含了很多关于实体随时间变化的特征,如面积变化、移动距离、交通流量等。

空间时序数据的分析目的有两个方面,一是了解实体的空间分布随时间的演化,二是寻找异常事件、异常规律等,以此来发现事物之间复杂的联系和关联。

3.4 时间序列数据与空间时序数据

时间序列数据(Time sequence data)与空间时序数据(Spatio-temporal data)虽然都是一维或多维数据,但它们有不同的分类方式。

时序数据是一维数据,时间戳为一维数据,一般用于时序数据的分析,如预测、回归、变化检测等。

空间时序数据是由三维数据组成,一般有位置和时间两个维度,空间时序数据用于空间分布随时间的变化研究,如地理信息系统、城市交通运输、气象空间信息等。

4.核心算法原理和具体操作步骤以及数学公式讲解

4.1 时间序列分析

4.1.1 基本原理

时间序列分析是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的一门技术。它主要研究如何利用时间和观察值之间的关系,预测和识别未来的事件和规律。

时间序列数据是一组时间点上观察值的集合,每个观察值都带有一个时间戳,时间戳间隔一般为固定的一个值。时间序列数据经过一些标准化处理后可以形成多个变量序列的关系。

典型的时间序列数据分析算法如下:

  1. 数据预处理:清洗、标准化、规范化数据,将其转换为适合分析的格式。
  2. 时序分析:分析观察值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寻找周期性、整体性规律,并进行预测、修正。
  3. 模型构建:将数据转换为模型,建立预测模型,进行模型的训练和测试。
  4. 可视化展示:呈现数据结果并给出图表或图形。

4.1.2 操作步骤

时间序列分析的操作步骤一般如下:

  1. 数据获取与整理:首先,需要获取时间序列数据,其次,进行数据预处理,如数据清洗、标准化、规范化。
  2. 时序分析:利用时间序列数据建立时间序列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如线性回归分析、马尔可夫链蒙特卡罗法、相关分析等。
  3. 结果展示:最后,结果展示可以是表格形式、图形形式,呈现结果。

时间序列数据分析的主要方法包括:

  1. 移动平均线法:是一种简单、直观的分析技术。首先,计算时间序列中各个观察值的移动平均值,然后绘制时间序列的移动平均图。移动平均线法可以在分析周期性事件和预测未来事件上发挥作用。

  2. 暴力穷举法:暴力穷举法是一种非常耗时的分析方法。首先,对整个时间序列求和,然后比较得到最可能的周期,再比较得到最可能的季节。暴力穷举法在计算复杂度较高的情况下效果不佳。

  3. 局部加权移动平均线法:是一种对移动平均线法的改进,它将窗口大小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首先,计算权重函数,然后利用权重函数计算移动平均线。局部加权移动平均线法可以分析非平稳的时间序列。

  4. ARMA模型:是最常用的时序分析模型。ARMA模型是自回归模型和移动平均模型的结合,包括平稳过程和非平稳过程。首先,估计模型参数,然后利用参数对观察值进行预测。ARMA模型可以预测和控制时间序列的随机变化。

  5. ARIMA模型:是另一种时序分析模型,它是对ARMA模型的改进,主要是加入季节性因素。ARIMA模型包括AR、MA、I三个模型,其中AR是自回归模型、MA是移动平均模型、I是指数平滑模型。ARIMA模型可以自动识别时间序列的周期、趋势和周期性特征。

  6. LSTM、GRU、RNN等神经网络模型:是目前最流行的机器学习模型。LSTM、GRU、RNN等模型是通过时间循环单元来学习时间序列数据,可以进行时序预测、分类等。LSTM模型的引入,使得时序预测、分类等问题迎来新的突破。

4.2 空间时序数据分析

4.2.1 基本原理

空间时序数据分析是对空间时序数据进行分析的一门技术。它主要研究如何利用空间位置、时间和观察值之间的关系,预测和识别未来的事件和规律。

空间时序数据是三维数据,分别为位置、时间和观察值。每个数据项都带有位置、时间和观察值,位置可以用经纬度坐标描述,时间可以用日期时间表示;观察值可以是单个值或多个连续值。

空间时序数据经过空间投影处理后可以形成多维坐标系的空间分布图。

典型的空间时序数据分析算法如下:

  1. 数据获取与整理:首先,需要获取空间时序数据,其次,进行数据预处理,如数据清洗、标准化、规范化。
  2. 空间分析:利用空间位置数据建立空间时序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如空间分布模型、协同过滤算法、空间轮廓分析等。
  3. 时间分析:利用时间数据建立空间时序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如时间序列模型、马尔可夫链蒙特卡罗法、相关分析等。
  4. 结果展示:最后,结果展示可以是表格形式、图形形式,呈现结果。

4.2.2 操作步骤

空间时序数据分析的操作步骤一般如下:

  1. 数据获取与整理:首先,需要获取空间时序数据,其次,进行数据预处理,如数据清洗、标准化、规范化。
  2. 空间分析:利用空间位置数据建立空间时序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如空间分布模型、协同过滤算法、空间轮廓分析等。
  3. 时间分析:利用时间数据建立空间时序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如时间序列模型、马尔可夫链蒙特卡罗法、相关分析等。
  4. 结果展示:最后,结果展示可以是表格形式、图形形式,呈现结果。

空间时序数据分析的主要方法包括:

  1. 空间映射法:是一种直观的空间时序数据分析方法。首先,计算每个观察值的空间位置,然后绘制空间分布图。空间映射法可以找到实体移动、聚集的区域、特征区域等。

  2. 空间聚类法:是一种对空间分布进行划分的方法。首先,对数据进行聚类,然后分析每个簇的中心位置、边界线等。空间聚类法可以分析实体密集的区域、特征区域等。

  3. 空间频谱分析:是一种对空间分布进行频谱分析的方法。首先,对数据进行功率谱分析,然后分析各个频率成分的幅度、相位角等。空间频谱分析可以找到周期性、整体性规律。

  4. 时间序列分析:利用时间序列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如线性回归分析、马尔可夫链蒙特卡罗法、相关分析等。时间序列分析可以预测和控制时间序列的随机变化。

  5. Kriging:是一种空间时序数据分析方法,它通过建立空间概率密度模型来估计观察值,并在空间上插值观察值。Kriging可以用来分析实体随时间变化的分布特征、异常值、区域差异等。

  6. 时空特征相似性分析:是一种空间时序数据分析方法,它通过计算每对时间点上的观察值的相关性来判断两个区域或时刻之间的变化关系。时空特征相似性分析可以帮助发现微妙的空间时序相关性。

4.3 其它分析技术

除了空间时序数据分析外,还有其它类型的空间时序数据分析技术,如动态与静态地理信息系统、无人机巡航、地铁线路交通流量、社交网络数据分析、车辆轨迹数据分析等。

动态与静态地理信息系统是指基于动态、静态数据的地理信息系统。动态数据包括实时数据、矢量数据、栅格数据等,静态数据包括遥感影像、卫星图像等。静态地理信息系统一般不需要进行时序数据的分析,因为其数据的时间依赖性较低。

无人机巡航是指无人机对城市地面进行定期巡航,收集信息,包括气象数据、交通数据、地物数据、人群分布等。无人机巡航有助于获得当前区域的空间分布、人口密度等动态信息。

地铁线路交通流量是指地铁线路的进站人流、出站人流、停留人流等的空间分布数据。地铁线路交通流量分析可以评估人流量的影响,如热点区域、地铁拥堵情况等。

社交网络数据分析是指人类社交网络中人的行为、位置、时间等数据。社交网络数据分析有助于发现人类社会的结构、规律,以及人类行为的倾向。

车辆轨迹数据分析是指车辆在地图上运动的轨迹数据。车辆轨迹数据分析有利于地区及行政区划建设,提升行政效率。

5.具体代码实例和解释说明

具体的代码实例和解释说明,如Python、R、Matlab等编程语言。

5.1 Python实例

下面是Python代码实例:

import numpy as np
from scipy import signal

# 生成假数据
time = np.arange(0, 1, step=0.01)   # 时间序列
x = np.sin(2 * np.pi * time)        # 函数曲线
y = x + np.random.normal(size=len(time))    # 添加噪声

# 用小波分析法分析信号的频谱
f, pxx = signal.welch(y, fs=100)

# 把信号分解为不同频率成分
A_hat = np.fft.rfft(y) / len(y)      # 分解后的正弦波分量
A_real = np.real(A_hat)              # 获得实部
A_imag = np.imag(A_hat)              # 获得虚部

# 用维纳滤波器消除噪声
H = signal.firwin(numtaps=99, cutoff=0.5, window="hamming")   # 创建FIR滤波器
z = signal.lfilter(b=H, a=[1], x=y)                            # 使用FIR滤波器消除噪声

5.2 R实例

下面是R代码实例:

library(forecast)     # 载入 forecast 包

# 生成假数据
set.seed(123)         # 设置随机种子
time <- seq(from=-1, to=1, length.out=1001)            # 时间序列
x <- sin(2*pi*time)                                  # 函数曲线
y <- x + rnorm(length(time), sd=0.2)                  # 添加噪声

# 用 LOESS 方法拟合信号
fit <- loess(y ~ time, span=0.7)                      # 拟合结果

# 查看拟合结果
summary(fit)$coef                                       # 获取斜率

# 用差分平稳性检验检测信号是否平稳
adf.test(diff(y))$p.value                             # 检测结果

# 画出信号的时间序列图
plot(time, y, type="l", col="blue", main="Time Series") 
lines(time, fitted(fit), col="red")                    # 画出拟合曲线
legend("topleft", c("Original Signal","Fitted Curve"),col=c("blue","red"))

5.3 Matlab实例

下面是Matlab代码实例:

clc; clear; close all;
% 生成假数据
t = linspace(-1,1,1001);       % 时间序列
x = sin(2*pi*t);               % 函数曲线
y = x + randn(length(t));       % 添加噪声

% 用傅里叶变换分解信号
[frq, PSD] = fft(y);           % 傅里叶变换
PSD_dB = 10*log10(abs(PSD));    % 对 PSD 进行 dB 单位转换
freq = frq/(2*pi);             % 将频率转换为 Hz

% 用均值移动滤波器消除噪声
filterOrder = 15;              % 设定滤波器阶数
cutoffFreq = 0.5;              % 设定截止频率
[h,w] = chebyshev1(filterOrder, cutoffFreq/max(freq));   % 创建均值移动滤波器
filteredSignal = filtfilt(h, w, y);                       % 滤波处理

% 画出信号的时间序列图
figure();                     % 创建新图形
subplot(2,1,1);                % 在图形中创建子图 1
hold on;                      % 保持之前绘制的图形
plot(t, y,'LineWidth',2);     % 画出原始信号
grid on;                      % 显示网格
title('Time Series');          % 显示图名

subplot(2,1,2);                % 在图形中创建子图 2
hold off;                     % 清除之前绘制的图形
plot(freq,PSD_dB,'LineWidth',2);   % 画出频谱
xlabel('Frequency [Hz]');      % 显示 x 轴标签
ylabel('Power Spectral Density [dB]');   % 显示 y 轴标签
ylim([-50 20]);                % 设置 y 轴范围
grid on;                      % 显示网格
title('Power Spectrum');       % 显示图名

6.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6.1 高性能计算

空间时序数据分析在未来还会受到高性能计算的挑战。由于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地理分布数据的分布式采集、存储、处理等功能得到高度发挥,使得空间时序数据成为了一种多样性很高、数据规模很大的新类型数据。据最新报道,当前每秒钟传输的数据约为五六百兆字节,而地理分布数据往往达到百万级甚至千万级,因此数据的处理、分析的速度有待加快。

6.2 专家数量扩张

空间时序数据分析领域的学者们也将在不断招聘的过程中,吸纳更多的学者进入该领域。对目前的研究水平和能力要求,以及对高性能计算、分析技术的需求,专家数量将在不断扩充。

6.3 应用场景扩张

空间时序数据分析正在向其他领域转移。例如,空间时序数据分析在航空航天、能源、农业、交通、金融等领域都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同时,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发展,未来空间时序数据分析将成为实现智慧地球的新一代技术。

7.结尾

希望大家对空间时序数据分析技术综述有所收获!欢迎对本文提出宝贵建议。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欢迎点击右上角的“阅读原文”,您的鼠标就能跳到微信或者 QQ 进行留言。

物联沃分享整理
物联沃-IOTWORD物联网 » 空间时序数据分析技术综述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