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51单片机的AD模数转换设计——完整课程设计

  • 一、功能简介
  • 1.A/D是模拟量到数字量的转换,依靠的是模数转换器(AnalogtoDigitalConverter),简称ADC。D/A是数字量到模拟量的转换,依靠的是数模转换器(DigitaltoAnalogConverter),简称DAC。它们的道理是完全一样的,只是转换方向不同,因此我们讲解过程主要以A/D为例来讲解。

    什么是模拟量?就是指变量在一定范围内连续变化的量,总之,任何两个数字之间都有无限个中间值,所以称之为连续变化的量,也就是模拟量。ADC就是起到把连续的信号用离散的数字表达出来的作用。

    2.ADC0809的内部逻辑图如图所示:

    3. AD各个引脚结构:

    D7-D0:8 位数字量输出引脚。

    IN0-IN7:8 位模拟量输入引脚。

    VCC:+5V 工作电压。

    GND:地。

    REF(+):参考电压正端。

    REF(-):参考电压负端。

    START:A/D 转换启动信号输入端。

    ALE:地址锁存允许信号输入端。

    (以上两种信号用于启动 A/D 转换).

    EOC:转换结束信号输出引脚,开始转换时为低电平,当转换结束时为高电平。

    OE:输出允许控制端,用以打开三态数据输出锁存器。

    CLK:时钟信号输入端(一般为 500KHz)。

    二、设计要求

    1、用Proteus软件画出电路原理图,在单片机的外部扩展片外总线,并通过片外总线与接口。

    2、在ADC0809的某一模拟量输入通道上接外部模拟量。

    3、在单片机的外部扩展数码管显示器。

    4、分别采用延时与查询的方法编写A/D转换程序。

    5、启动A/D转换,将输入模拟量的转换结果在显示器上显示。

    三、开发工具介绍

    1. Keil MDK-ARM是美国Keil软件公司(现已被ARM公司收购)出品的支持ARM微控制器的一款IDE(集成开发环境)。

    MDK-ARM包含了工业标准的Keil C编译器、宏汇编器、调试器、实时内核等组件。具有业行领先的ARM C/C++编译工具链,完美支持Cortex-M、Cortex-R4、ARM7和ARM9系列器件,包含世界上品牌的芯片。比如:ST、Atmel、Freescale、NXP、TI等众多大公司微控制器芯片。

    2.Proteus是Lab Center Electronics公司推出的一个EDA工具软件。

    Proteus具有原理布图、PCB自动或人工布线、SPICE电路仿真、互动电路仿真、仿真处理器及其外围电路等特点功能。

    四、原理图的绘制

    五、C程序清单
    1602.h
    #include <reg52.h>
    #define LCD1602_DB P0
    sbit LCD1602_RS = P2^0;
    sbit LCD1602_RW = P2^1;
    sbit LCD1602_E = P2^2;
    void InitLcd1602();
    void LcdShowStr(unsigned char x, unsigned char y, unsigned char *str);
    
    /*
    void delay(unsigned int i)
    {
    	while(i--);	
    }
    */
    void LcdStar()
    {
    	unsigned char str[] = "Voltage measure";
    	unsigned char tab[]="Voltage= "; 
    	InitLcd1602();/* 初始化 1602 液晶 */
    	LcdShowStr(1, 0, str);
    	LcdShowStr(1, 1, tab);
    	LcdShowStr(9, 1, "...");//默认初始化温度00
    	LcdShowStr(13, 1, "V");//添加V电压
    	
    		
    }
    
    /* 等待液晶准备好 */
    void LcdWaitReady()
    {
    	unsigned char sta;
    	LCD1602_DB = 0xFF;
    	LCD1602_RS = 0;
    	LCD1602_RW = 1;
    	do {
    		LCD1602_E = 1;
    		sta = LCD1602_DB; //读取状态字
    		LCD1602_E = 0;
    	} while (sta & 0x80); //bit7 等于 1 表示液晶正忙,重复检测直到其等于 0 为止
    }
    /* 向 LCD1602 液晶写入一字节命令, cmd-待写入命令值 */
    void LcdWriteCmd(unsigned char cmd)
    {
    	LcdWaitReady();
    	LCD1602_RS = 0;
    	LCD1602_RW = 0;
    	LCD1602_DB = cmd;
    	LCD1602_E = 1;
    	LCD1602_E = 0;
    }
    /* 向 LCD1602 液晶写入一字节数据, dat-待写入数据值 */
    void LcdWriteDat(unsigned char dat)
    {
    	LcdWaitReady();
    	LCD1602_RS = 1;
    	LCD1602_RW = 0;
    	LCD1602_DB = dat;
    	LCD1602_E = 1;
    	LCD1602_E = 0;
    }
    /* 设置显示 RAM 起始地址,亦即光标位置, (x,y)-对应屏幕上的字符坐标 */
    void LcdSetCursor(unsigned char x, unsigned char y)
    {
    	unsigned char addr;
    	if (y == 0) //由输入的屏幕坐标计算显示 RAM 的地址
    		addr = 0x00 + x; //第一行字符地址从 0x00 起始
    	else
    		addr = 0x40 + x; //第二行字符地址从 0x40 起始
    	LcdWriteCmd(addr | 0x80); //设置 RAM 地址
    }
    /* 在液晶上显示字符串, (x,y)-对应屏幕上的起始坐标, str-字符串指针 */
    void LcdShowStr(unsigned char x, unsigned char y, unsigned char *str)
    {
    	LcdSetCursor(x, y); //设置起始地址
    	while (*str != '\0') //连续写入字符串数据,直到检测到结束符
    	{
    		LcdWriteDat(*str++); //先取 str 指向的数据,然后 str 自加 1
    	}
    }
    /* 初始化 1602 液晶 */
    void InitLcd1602()
    {
    	LcdWriteCmd(0x38); //16*2 显示, 5*7 点阵, 8 位数据接口
    	LcdWriteCmd(0x0C); //显示器开,光标关闭
    	LcdWriteCmd(0x06); //文字不动,地址自动+1
    	LcdWriteCmd(0x01); //清屏
    }
    
    测试程序:
    #include <reg52.h>
    #include <LCD1602.H>
    #include <intrins.h>
    #define uchar unsigned char
    #define uint unsigned int
    //ADC0832 
    sbit CS = P1^0;
    sbit CLK = P1^1;
    sbit DIO = P1^2;
    
    uchar len;
    //一位小数,电压显示
    uchar Display_Buffer[4];
    //延时
    void DelayMS(uint ms)
    {
    	uchar t;
    	while(ms--)
    	{
    		for(t=0;t<120;t++);
    	}
    }
    
    //获取AD转换结果
    uchar Get_AD_Result()
    {
    	uchar i,dat1 = 0,dat2 = 0;
    	//起始控制位
    	CS = 0;
    	CLK = 0;
    	DIO = 1;   _nop_(); _nop_();
    	CLK = 1;   _nop_(); _nop_();
    	//第一个下降沿之前 设DI=1/0	
    	//选择单端/差分(SGL/DIF)模式中的单端输入模式
    	CLK = 0; DIO=1; _nop_();_nop_();
    	CLK = 1;       _nop_();_nop_();
    	//第二个下降沿之前 设DI=0/1 选择CH0/CH1
    	CLK = 0;DIO = 0; _nop_();_nop_();
    	CLK = 1;DIO = 1; _nop_();_nop_();
    	//第三个下降沿之前 DI=1
    	CLK = 0; DIO = 1; _nop_();_nop_();
    	//4-11,共8个下降沿读取数据(MSB->LSB)
    	for(i=0;i<8;i++)
    	{
    		CLK = 1;  _nop_();_nop_();
    		CLK = 0;  _nop_();_nop_();
    		dat1 = dat1<<1|DIO;
    	}
    	//11-18 共8个下降沿读取数据(LSB->MSB)
    	for(i=0;i<8;i++)
    	{
    		dat2 = dat2|((uchar)(DIO)<<i);
    		CLK = 1;  _nop_();_nop_();
    		CLK = 0;  _nop_();_nop_();
    	}
    	CS = 1;
    	//如果MSB->LSB和LSB->MSB读取数据结果相同,返回读取结果,否者0
    	return (dat1==dat2) ? dat1 : 0 ;	
    }
    
    void main()
    {
    	uint Data;
    	InitLcd1602(); //LCD初始化
    	LcdStar();
    	DelayMS(10);
    	while(1)
    	{
    		//获取AD转换值 最大值255对应最高电压5.00V
    		//显示三个数 使用500
    		Data = Get_AD_Result()*500.0/255;
    		// 数据分解
    		Display_Buffer[0]= Data /100+'0'; 
    		Display_Buffer[1] = '.';
    		Display_Buffer[2] = Data /10%10+'0';
    		Display_Buffer[3] = Data %10+'0';
    		LcdShowStr(9, 1,Display_Buffer);
    	}
    }
    

    六、实验感想

    此次课程设计运用了一些基础的模块比如在课堂上学到的延时、循环和中断,将他们运用到课程设计里可以让我加深对这些知识的印象,有理论依据也要有实践操作。在编写获取AD转换结果时,遇到较多的麻烦,比如在下降沿读取数据时发生错误,Keil报错,根据错误代码通过网络找到了合理的解决方案。

    这次课程设计让我意识到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只是冰山一角,今后的学习中应当努力掌握知识,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才能做好设计。

    七、参考文献

    【1】王晋凯 《简简单单学通51单片机开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物联沃分享整理
    物联沃-IOTWORD物联网 » 基于51单片机的AD模数转换设计——完整课程设计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