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笔记:变量与函数内存深度解析
第14节课 变量与函数内存分析
1.Python中变量的本质
.exe
文件,Java编译的二进制结果 .clss
文件。【将一本英语书翻译为中文书】# Java
public class Demo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 a = 1231231231; //范围没超
int b = 100; //范围没超
int c = a * b; //暂时不确定 只有运行的时候才能确定大小
// 整型溢出
System.out.println(a * b);
}
}
# C
#include<stdio.h>
#include<stdio.h>
void main(){
// overflow in implicit constant conversion
// 存不下了
int a = 123123123123;
printf("%d\n", a);
}
num = 1
print(num)
print(type(num)) # <class 'int'>
print(id(num)) # 140731596990904
num = 3.14
print(num)
print(type(num)) # <class 'float'>
print(id(num)) # 1998567916656
num = "Hello"
print(num)
print(type(num)) # <class 'str'>
print(id(num)) # 1998567809472
xixi = num
# 假设xixi和num都嗝屁了 上述三个数据对象怎么办?
# 没有被任何变量指向的对象,则成为垃圾,则被GC垃圾回收器自动回收
print("Hello")
haha = print
haha("World")
print = 1
haha(1 + 2)
haha(print)
print(1 + 2) # TypeError: 'int' object is not callable
"""
使用type()查看类型 id()查看地址
"""
总而言之,在Python中,变量(包含函数名)一律存储的数据对象在堆内存中的地址!
def show(a, b):
print(a + b)
return
test = show
print(test(1,2))
2.常量驻留问题
常量驻留是一种优化机制,它允许Python在内存中之保留一份特定值的副本,而多个变量可以引用这个相同的副本。这样做的目的,为了节省内存空间,并提高某些操作的效率。
>>> a = 1
>>> b = 1
>>> a == b # 指向的对象内容是否一致
True
>>> a is b # 指向的是否是同一个对象
True
解释:a变量和b变量存储的是数据对象1的内存地址,只有一个1的数据对象。
>>> a = 300
>>> b = 300
>>> a == b
True
>>> a is b
False
解释:a变量和b变量存储的是数据对象300的内存地址,有两个300的数据对象。
Python会为范围在[-5,256]
之间的整数自动进行常量驻留。这就意味着,当你创建多个值在次范围内的话,他们实际上引用的是同一个数据对象。
上述的演示,是在控制台交互模式下的效果
在脚本模式下,有体现出了不一样的结果:
a = 1
b = 1
print(a == b)
print(a is b)
a = 300
b = 300
print(a == b)
print(a is b)
"""
True
True
True
True
"""
脚本当中,两个300是同一个数据对象,为什么呢?因为会有潜在的优化问题。
>>> id(-5)
140732088707320
>>> id(-4)
140732088707352
>>> id(-3)
140732088707384
>>> id(254)
140732088715608
>>> id(255)
140732088715640
>>> id(256)
140732088715672
>>> id(300)
1267470938224
>>> id(300)
1267470938224
>>> num = 400
>>> id(num)
1267473808912
>>> num2 = 400
>>> id(num2)
1267473808880
可以看到,自带驻留常量的地址是连续的,重新创建的再范围之外的常量,地址有可能连续也有可能不连续,但是跟常量驻留的地址连续吗?反证出300、400是新建的。
a = 300
b = 300
print(id(a))
print(id(b))
"""
3110779789776
3110779789776
"""
对于字符串而言,Python也会对一些符合特定条件的字符串进行常量驻留,字符串常量只能包含字母、下划线、数字,并且在编译期间就能确定其值的字符串。
>>> s1 = "HelloWorld"
>>> s2 = "HelloWorld"
>>> s1 == s2
True
>>> s1 is s2
True
由于下面的字符串当中出现了空格,所以则不会进行常量驻留,就是两个字符串对象,只不过内容相同而已。
>>> s1 = "Hello Python"
>>> s2 = "Hello Python"
>>> s1 == s2
True
>>> s1 is s2
False
s1的值在代码编辑期间,甚至到编译的时候,它的值就已经确定了,s2的值只有程序执行的时候才能确定。虽然s1和s2最终的内容是一样的,但是s2是运行期间创建的,它是另外一个数据对象。
>>> s1 = "HelloWorld"
>>> a = "Hello"
>>> b = "World"
>>> s2 = a + b
>>> s1 == s2
True
>>> s1 is s2
False
同样,在脚本环境中,结果又有不同的表现。
3.函数在内存中的运行逻辑
函数的运行是基于栈内存的,栈就是一个先进后出的线性表
我们可以把一个函数当成是栈当中的一个元素:栈帧 -> 函数本身需要占用的内存
都包含哪些内容呢:
接着来看,具体的运行机制是这样的:
(1)函数被调用时,会从堆内存中将函数的代码加载进栈内存:进栈
(2)哪个函数在栈顶,哪个函数就有限执行
(3)直到栈顶函数遇到return时,结束函数并将返回值传递给调用者:出栈
(4)在栈顶函数运行期间,如果又调用了其他函数,则当前函数暂停运行,直到成为新的栈顶则继续执行。
def pow(a, b):
c = sum(a,b) ** b
return c
def sum(a,b):
c = a + b
return c
a = 1
b = 2
ret = pow(a,b)
print(ret)
总结:
num = 10
def show():
# 函数内部寻找变量或函数的逻辑:就近原则
print(num)
show()
一般不建议在函数中直接使用全局变量,而是作为参数进行传递,为啥?一旦改变全局变量的值,那么直接调用该变量的函数在运行时就会出现有任务逻辑问题。
作者:小熊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