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届智能车·湖科逐梦四队:硬件开源之旅

写在前面的话

  时间很快,25号17届智能车湖南赛点就落下了帷幕,由于比赛时候驱动损坏导致无法完赛,特此开源硬件,和大家一同学习交流进步。(充电LCC大概3s,线上赛道26s左右完赛)

充电部分

LCC方案

  首先,先介绍大家比较关心的充电部分,在本次比赛之中我采用的是LCC方案,lcc具体该如何配置大家可详见卓大的文章《火中取栗(36条消息) 火中取栗_卓晴的博客-CSDN博客_火中取栗》,下面我分享下在具体配置参数时的一些经验。

  可能大家采用LCC方案的,大部分都已学习逐飞开源的硬件为主,即逐飞小线圈,这个方案带来的问题就是逐飞提供的线圈面积过小,导致实际接受电压大概只有12V左右,即使参数配置良好,实际的充电速度仍然较慢。因此在此次比赛中我采用励兹线来自行绕制线圈,面积介于逐飞和龙邱线圈之中,我个人称之为中线圈,经过实际测量发现接受电压大概在23V左右,最后通过合理的参数计算和lucky number之后,得到了一个还不错的结果,速度也差强人意。

  下面贴一下测试图

实际从0-12v大概3s左右(可能实际上还快些。。。。。。)

具体参数:

输出电感: 2.73UuH

频率 :150Khz

输入电压 :22V

接收线圈电感:11.6uH

输出电路: 8.55A

并联电容:412.3776nF

串联电容:126.9291nF

大家如果觉得计算麻烦的话 我推荐使用火星大王蒟蒻云里面的小程序,计算方便一些(手动@火星大王)

  当然,我个人认为,LCC参数配置有些玄学,考虑到电容电感电桥仪器的误差,如果要得到一个比较合适的参数,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凑(当然我两个小时就凑出来了)所以下面介绍下恒功率充电。

恒功率充电

  与LCC相比,恒功率充电的鲁棒性优秀,同时充电的功率,速度都比较可控,缺点就是引入了控制算法,需要软硬件结合,同时电路较为复杂。

  相信大家应该都看过所谓的博特方案,对于大家来说这个方案确实起到了一定抛砖引玉的效果,大家可以通过他们的这个电路来对恒功率有一定的了解。

  现在我所了解的恒功率有两种模式,一种是通过分立的半桥搭建buck电路,通过控制实际的充电电压来控制充电的功率,另一种则是通过集成buck来进行控制,通过对特定引脚的电压控制来进行充电电压的控制,同时可能也需要配合一些DAC电路(很多芯片需要通过模拟量控制,但是MCU输出是数字量,因此需要通过DAC转换,通过是通过一些芯片或者mcu自带DAC或者通过定时器)

  如果大家想去具体看的话,推荐大家去看卓大的文章《把大象装进冰箱(36条消息) 如何把大象装进冰箱_卓晴的博客-CSDN博客》,如果我自己写,肯定没有卓大好,所以偷个懒。

  在功率半桥之中,实际输出电压Vout=Vin×Duty,这里的占空比就可以通过用MCU输出pwm,来控制栅极驱动,进而控制MOS的开启,大家可以联想下电机控制,两者在硬件方面其实是一样的。电机控制的目标是期望转速(通过编码器得到),而恒功率的目标自然是期望功率,期望功率就可以由P=U×I得到,I可以通过电流采样芯片得到,这样两者都是一个非常合理的闭环系统(狗头,大三才学自控,可能说法不太正确)。所以,通过对于联系电机的控制,我们对于功率控制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下面说下恒功率的器件选型,实际来说,IR2104不太合适用来做恒功率,死区比较大,控制效果不太好,其次MOS的选型,在缩小体积的前提下选择合适参数的MOS即可,不需要盲目选择大电压大电流的MOS,控制频率可以高些,电感体积这样也能缩小一些。

 当然恒功率是需要算法支持的,一个良好的系统,必然离不开合适的控制算法。没学过自控的我对这方面了解不多,只能说糅合一下控制算法会比单个控制算法效果好些,当然LUCKY number也是需要自己去调整的。推荐大家可以使用一下Simulink进行一下仿真。

其他方面

  今年节能组采用的TC264芯片,我在仔细阅读芯片手册之后,结合了lq和zf原理图,自己制作了裸片方案,使用时需自己考虑供电方案的选择,是外部3.3/1.3 还是外部3.3/内部1.3,这都是大家需要考虑的问题,当然还有BOOT模式的选择,合理选择BOOT模式,对于芯片能否正常工作,也是非常关键的。同时上下拉的时候该选用强上拉还是弱上拉?都需要自己阅读手册,正确考虑自己的需求。TC264是一款非常优秀的MCU,拥有出色的性能的同时也对硬件设计有了更多的要求,所以这就需要硬件同学多花一些心思了。

开源节流

  这个问题上,就引爆了今年在节能组中的最大问题:车模。可以看见的是G车模一骑绝尘,遥遥领先F车模,更轻的重量,更长的轴距,优秀的传动比,使得相同算法下G车模拥有了很大的优势。同时在硬件设计的时候也要考虑硬件本身的重量,板厚选择0.8/1.0?在小电流的情况下,会比默认板厚减轻些重量,同时合理的器件选型以及结构设计也非常关键,重心靠后集中于车轴,选用合适的电池,合适的线圈都决定了车模的运行距离,当然合理的控制算法非常重要,当然这不是本篇的重点了,因此也不在赘述。

结尾

  从16届的双车到17届的无线充电,每年都有些遗憾,但是也认识到了很多新的朋友,学了很多新的知识,18届我即将大三,希望最后一年智能车生涯能够圆满收尾。

  夹带些私货,这次比赛之后,个人认为组委会也可以对线上比赛模式重新进行考虑,就单从比赛来看,赛点学校的成绩明显优于非赛点学校,同时,在线上比赛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乱像,例如裁判存在判罚争议,赛点组织草率随意等等,当然,在疫情的大环境下,线上比赛已经是一个非常合理的选择了,但是我们仍需要思考线上比赛的模式,如何通过一种比较合理的线上比赛模式,拓展智能车的全新比赛模式,同时也能讲求公平公正,让大家都能享受比赛本身的乐趣。最后也祝愿智能车越办越好,18届智能车竞赛取的圆满成功。

  下面放百度云链接 大家自取 本人文笔拙劣,如果有错误不妥的内容请大家多多包涵。(写的好累,明天还得做电赛。。。。)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WBG8S2VBzc_tnnGXUN2dpw 
提取码:6666

物联沃分享整理
物联沃-IOTWORD物联网 » 17届智能车·湖科逐梦四队:硬件开源之旅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