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B布线规范技巧及注意事项

PCB布线规范技巧

  • 1、在高速PCB中,时钟等关键的高速信号线需要进行屏蔽处理,每1000mil打孔接地
  • 2、闭环规则
  • 3、开环规则
  • 4、特性阻抗连续规则
  • 5、布线方向规则
  • 6、谐振规则
  • 7、回流路径规则
  • 8、器件的退耦电容摆放规则
  • 9、小的分立器件走线须对称
  • 10、拐角设计
  • 11、差分对走线
  • 12、控制PCB导线的阻抗和走线终端匹配
  • 13、设计接地保护走线
  • 14、 导线与片式元器件焊盘的连接
  • 15、导线与SOIC,PLCC,QFP,SOT等器件的焊盘连接
  • 16、布线的一些工艺要求
  • 16-1.布线范围布线范围尺寸要求
  • 16-2. 常用的布线密度设计参考
  • 16-3、线宽与电流的关系
  • 17、PCB布线时应考虑的因素
  • 一、焊盘大小
  • 二、印刷电路板电路的抗干扰措施
  • 电源线设计
  • 地线设计
  • 三、去耦电容配置
  • 四、各元件之间的接线
  • 1、在高速PCB中,时钟等关键的高速信号线需要进行屏蔽处理,每1000mil打孔接地

  • 没有屏蔽或者只屏蔽了部分,都会造成EMI的泄露
  • 2、闭环规则

  • PCB走线密度越来越大,很多工程师会会有失误:很多层PCB走线的时候产生了闭环的结果,这样会产生环形天线,增加EMI的辐射强度
  • 3、开环规则

  • 闭环会造成EMI辐射,然而开环同样会造成EMI辐射,
  • 高速信号线在多层PCB布线的时候如果造成开环的结果,将产生线形天线,增加EMI的辐射强度
  • 4、特性阻抗连续规则

  • 高速信号在层与层之间切换的时候,必须保证特性阻抗的连续 ,否则增加EMI的辐射,
  • 所以同层的布线的宽度必须连续,不同层的走线的阻抗必须连续
  • 5、布线方向规则

  • 相邻两层的走线必须遵循垂直走线的原则,否则会造成线间的串扰,增加EMI辐射,
  • 相邻的布线层遵从横平竖直的布线方向,垂直的布线可以抑制线间的串扰,
  • 6、谐振规则

  • 检查信号线的长度和信号线的频率是否构成谐振,即当信号线长度为信号波长1/4的整数倍时候,此布线将产谐振,谐振就会产生电磁波,产生干扰
  • 7、回流路径规则

  • 所有的高速信号必须有良好的回流路径,尽可能的保证时钟等高速信号的回流路径最小,否则会极大增加辐射,
  • 辐射的大小和信号路径,回流路径所包围的面积成正比,
    *
  • 8、器件的退耦电容摆放规则

  • 退耦电容的摆放位置非常重要,不然根本起不到退耦的效果,
  • 原则是:
  • 靠近电源的管角,你且电容的电源走线和地线 所包围的面积最小
  • 9、小的分立器件走线须对称

  • 间距比较密的SMT焊盘引线应从焊盘外部连接,不允许在焊盘中间直接连接
  • 10、拐角设计

    11、差分对走线

    为了避免不理想返回路径的影响,可以采用差分对走线。为了获得较好的信号完整性,可以选用差分对走线来实现高速信号传输。前面介绍的LVDS电平的传输采用的就是差分传输线的方式。

    1. 差分信号传输优点:
      a. 输出驱动总的di/dt会大幅降低,从而减小了轨道塌陷和潜在的电磁干扰.
      b. 与单端放大器相比,接收器中的差分放大器有更高的增益。
      c. 差分信号在一对紧耦合差分对中传输时,在返回路径中对付串扰和突变的鲁棒性更好。
      d. 因为每个信号都有自己的返回路径,所以差分信号通过接插件或封装时,不易受到开关噪声的干扰。

    2. 差分信号的缺点:
      a. 如果不对差分信号进行恰当的平衡或滤波,或者存在任何共模信号,就可能会产生EMI问题
      b. 与单端信号相比,传输差分信号需要双倍的信号线。PCB上的差分对走线如下图

    3. 设计差分对走线时,要遵循以下原则。
      a. 保持差分对的两信号走线之间的距离S在整个走线上为常数。
      b. 确保D>2S,以最小化两个差分对信号之间的串扰。
      c. 使差分对的两信号走线之间的距离S满足S=3H,以便使元件的反射阻抗最小化。
      d. 将两差分信号线的长度保持相等,以消除信号的相位差。
      e. 避免在差分对上使用多个过孔,因为过孔会产生阻抗不匹配和电感。

    12、控制PCB导线的阻抗和走线终端匹配

  • 在高速数字电路PCB和射频电路PCB中,对PCB导线的阻抗是有要求的,需要控制PCB导线的阻抗。
  • 在PCB布线时,同一网络的线宽应保持一致。由于线宽的变化会造成线路特性阻抗的不均匀,对高速数字电路传输的信号会产生反射,故在设计中应该尽量避免出现这种情况。
  • 在某些条件下,如接插件引出线、BGA封装的引出线等类似的结构时,如果无法避免线宽的变化,应该尽量控制和减少中间不一致部分的有效长度。
  • 在高速数字电路中,当PCB布线的延迟时间大于信号上升时间(或下降时间)的1/4时,该布线即可以看成传输线。
  • 为了保证信号的输入和输出阻抗与传输线的阻抗正确匹配,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终端匹配方法,所选择的匹配方法与网络的连接方式和布线的拓扑结构有关。
  • 13、设计接地保护走线

    在模拟电路的PCB设计中,保护走线被广泛地使用,

    例如,在一个没有完整的地平面的两层板中,如果在一个敏感的音频输入电路的走线两边并行走一对接地的走线,串扰可以减少一个数量级。

  • 在数字电路中,可以采用一个完整的接地平面取代接地保护走线,接地保护走线在很多地方比完整的接地平面更有优势。
  • 根据经验,在两条微带线之间插入两端接地的第三条线,两条微带之间的耦合则会减半。如果第三条线通过很多通孔连接到接地平面,则它们的耦合将进一步减小。如果有不止一个地平面层,则要在每条保护走线的两端接地,而不要在中间接地。
  • 注意:在数字电路中,如果两条走线之间的距离(间距)足够并允许引入一条保护走线,那么两条走线相互之间的耦合通常已经很低了,也就没有必要设置一条接地保护走线了。
  • 14、 导线与片式元器件焊盘的连接

    连接导线与片式元器件时,原则上可以在任意点连接。但对采用再流焊进行焊接的片式元器件,最好按以下原则设计。

  • a. 对于采用两个焊盘安装的元器件,如电阻、电容,与其焊盘连接的印制导线最好从焊盘中心位置对称引出,且与焊盘连接的印制导线必须具有一样宽度。对线宽小于0.3mm(12mil)的引出线可以不考虑此条规定.

  • b. 与较宽印制线连接的焊盘,中间最好通过一段窄的印制导线过渡,这一段窄的印制导线通常被称为“隔热路径”,否则,对于2125(英制即0805)及其以下片式类SMD,焊接时极易出现“立片”缺陷。具体要求如图。

  • PCB布线时应考虑的因素

  • 一、焊盘大小焊盘中心孔要比元件引线直径稍大一些。焊盘太大易形成虚焊。焊盘外径D一般不小于(d+1.2mm),其中d为引线孔径。对高密度的数字电路,焊盘最小直径可取(d+1.0mm)。
  • 15、导线与SOIC,PLCC,QFP,SOT等器件的焊盘连接

    连接线路与SOIC,PLCC,QFP,SOT等器件的焊盘时,一般建议将导线从焊盘两端引出,如图。

    16、布线的一些工艺要求

    16-1.布线范围布线范围尺寸要求

  • 如表,包括内外层线路及铜箔到板边、非金属化孔壁的尺寸。
  • 16-2. 常用的布线密度设计参考

  • 布线的线宽和线距在组装密度许可的情况下,应尽量选用较低密度布线设计,以提高无缺陷和可靠性的制造能力。目前一般厂家加工能力为:最小线宽为0.127mm(5mil),最小线距为0.127mm(5mil)。常用的布线密度设计参考如表。
  • 16-3、线宽与电流的关系

  • 当信号平均电流比较大时,需要考虑线宽与电流的关系,具体参数可以参考下表。
  • 在PCB设计加工中常用oz(盎司)作为铜箔的厚度单位。
  • 1oz铜厚定义为一平方英寸面积内铜箔的重量为一盎,对应的物理厚度为35μm。

  • 当铜箔作为导线并通过较大电流时,铜箔宽度与载流量的关系应参考表中的数据降额50%去使用。
  • 17、PCB布线时应考虑的因素

    一、焊盘大小

  • 焊盘中心孔要比元件引线直径稍大一些。焊盘太大易形成虚焊。焊盘外径D一般不小于(d+1.2mm),其中d为引线孔径。对高密度的数字电路,焊盘最小直径可取(d+1.0mm)。
  • 二、印刷电路板电路的抗干扰措施

    电源线设计

  • 尽量加粗电源线宽度,减少环路电阻。同时,使电源线、地线的走向和数据传递的方向一致,这样有助于增强抗噪声能力。
  • 地线设计

  • 数字地与模拟地分开。
  • 低频电路的地应尽量采用单点并联接地,实际布线有困难时可部分串联后再并联接地。
  • 高频电路宜采用多点串联接地,地线应短而粗,高频元件周围尽量用栅格状的大面积铜箔。
  • 接地线应尽量加粗。 若接地线用很细的线条,则接地电位随电流的变化而变化,使抗噪声性能降低。因此应将接地线加粗,使它能通过三倍于印制板上的允许电流。如有可能,接地线应在2~3mm以上。
  • 只由数字电路组成的印制板,其接地电路构成闭环能提高抗噪声能力。
  • 三、去耦电容配置

    1. 电源输入端跨接10~100μF的电解电容器。如有可能,接100μF以上的更好。
    2. 原则上每个集成电路芯片都应布置一个0.01pF的瓷片电容,如遇印制板空隙不够,可每4~8个芯片布置一个1~10pF的钽电容。
    3. 对于抗噪能力弱、关断时电源变化大的元件,如RAM、ROM存储元件,应在芯片的电源线和地线之间接入去耦电容。
    4. 电容引线不能太长,尤其是高频旁路电容不能有引线。
    5. 在印制板中如有接触器、继电器、按钮等元件,操作它们时会产生较大火花放电,必须采用RC电路来吸收放电电流。一般R取1~2kΩ,C取2.2~47μF。CMOS的输入阻抗很高,且易受感应,因此在使用时对不使用的端口要接地或接正电源。

    四、各元件之间的接线

    1. 印刷电路中不允许有交叉电路,对于可能交叉的线条,可以用“钻”、“绕”两种办法解决。
    2. 同一级电路的接地点应尽量靠近,并且本级电路的电源滤波电容也应接在该级接地点上。
    3. 总地线必须严格按“高频—中频—低频”逐级按“弱电到强电”的顺序排列原则,不可随便翻来覆去乱接。
    4. 在使用IC座的场合下,一定要特别注意IC座上定位槽放置的方位是否正确,并注意各个IC脚位置是否正确。
    物联沃分享整理
    物联沃-IOTWORD物联网 » PCB布线规范技巧及注意事项

    发表评论